1 軌頭塑性變形和磨耗
鋼軌塑性變形與接觸應力成正比,與鋼軌的硬度成反比。當接觸應力接近鋼軌的剪切屈服極限時,接觸面開始塑性變形,當接觸應力達到4倍剪切屈服極限時,接觸面出現連續積累的塑性變形,使軌頭壓寬或輾邊,出現壓潰,同時使軌頂表面金屬加工硬化,硬度提高,在表面出現疲勞裂紋,導致薄片狀剝離,這也是接觸應力作用的表面疲勞磨耗。
2 軌面剝離掉塊
受接觸應力引起的接觸剪應力作用時,塑性流動變形層較深,表面疲勞裂紋沿流變方向傾斜向下發展,當疲勞裂紋擴展速率大于磨耗時,在接觸應力較大的軌頂內側小圓弧處出現魚鱗狀剝離裂紋,剝離裂紋深度與塑性變形對應,在小半徑曲線外軌處,一般可達2mm以上。在曲線外軌輪軌的黏著蠕滑作用下,促進了裂紋發展,前后魚鱗裂紋貫通而出現掉塊,由于軌道不平順,增加了輪軌沖擊力,加速了裂紋發展,如果鋼中有非金屬夾雜,更加快裂紋的萌生和發展。
3 鋼軌的核傷
核傷是起源于軌頭踏面下5--12mm范圍內的內部疲勞裂紋,在這范圍內是接觸剪應力特別大的分布區域,如果在這范圍內存在氧化物夾雜物,就會形成條狀疲勞裂紋。橫向疲勞裂紋發展到較大尺寸后,在車輪動荷載作用下又可能發展橫向裂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