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學術委員張永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工業經濟雖面臨挑戰,但穩定增長的態勢仍會延續。與此同時,工業經濟增長的質量也將進一步提升。
今年工業經濟發展有不少有利因素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增速較上年12月份加快1.1個百分點,結束了上年四季度期間逐月回落的態勢。
張永軍認為,隨著各項穩工業政策持續顯效、企業復工復產加快,工業經濟正在逐步恢復。
“1至2月,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運輸設備制造業等重點行業實現了較快增長。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在去年取得好成績的基礎上,今年前兩個月依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是很不容易的。”張永軍說。
他分析,今年工業經濟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一些問題現在就應該充分重視起來?!扒皟蓚€月,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5.8%,比正常水平要低很多,這說明工業經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明顯影響。”
歷史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基本在98%左右甚至更高。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均值產銷率一度高達99%。
張永軍認為,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外需放緩。受世界經濟增長及全球貿易放緩影響,我國出口可能面臨比較大的困難。
他也強調,內需對工業生產起到更大作用,如果內需恢復得足夠快,就能夠彌補外部因素對工業經濟的負面影響。年初以來內需加快恢復,工業經濟仍面臨諸多積極因素,全年運行會比去年有明顯好轉。
內循環將拉動工業經濟持續改善
當下,工業經濟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實現工業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仍需付出艱苦努力。對此,張永軍認為,擴大內需是恢復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戰略基點,要著力擴大內需,拉動工業經濟持續改善。
他說,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2萬美元;我國具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提質擴容潛力巨大。此外,補短板鍛長板投資需求旺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也蘊藏著可觀的發展空間。
張永軍預計,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增長6%以上,“甚至8%的增速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在內需的拉動下,新能源汽車、家電等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產品將成為工業經濟重要的增長動能。
“當前,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滿意度持續提升。我認為今年新能源汽車產業將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生產和銷售將實現穩定增長?!睆堄儡娬f。
他還表示,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接下來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統籌好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達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工業經濟的穩定增長。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刻不容緩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張永軍表示,當前世界處在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性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保持工業經濟高質量增長,必須提高產業鏈韌性,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現在我國的產業鏈上,很多關鍵環節和產品還是依賴進口。如果關鍵核心技術處處受制于人,產業就只能位于價值鏈低端,不僅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還可能隨時面臨‘卡脖子’的風險,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便無從談起。”張永軍說,接下來必須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重中之重,使科技自強自立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
他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得先機、贏得主動。建議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產品的需求,加快重大技術裝備體系化和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特別是在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電力能源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工業母機、高端醫療裝備和現代農機裝備等領域,努力在技術上取得突破,自主生產一批帶有創新性、標志性的裝備。
張永軍說,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建成了規模第一大的工業經濟體系。作為穩增長的堅韌基石,工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與時俱進,促進全系統高度暢通,為國民經濟全面高質量發展奠定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